立体描摹北京之美——关于“瞰·北京”系列卫星数字融合短视频

【网聚世界 中国风情】


(资料图片)

作者:曲茹、孔亮(分别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卫星数字融合短视频“‘瞰·北京’——一座城市的发展密码”,以卫星影像为基础,通过动画图像、数据图表和文字解说等,全景式呈现北京在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系列短视频每集三四分钟,聚焦一个主题,以轻量级、小切口、深解析的传播思路,在海内外平台上取得良好反响,为北京城市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打开新的思路,也为世界理解北京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一扇窗口。

天坛祈年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卫星数据+短视频”提供观察城市新视角

“瞰·北京”系列短视频通过对卫星数据的创新性应用,将北京城市形象传播中标志性的空间文化符号以陌生化视角“间离”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赋予其一种新的“宇宙视角”。同时,通过比对不同年份的卫星遥感影像,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北京十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

卫星数据给城市及城市景观带来一种更为高远也更为精简的整体轮廓,呈现出一种具有陌生感的“宇宙视角”,尤其在表现长城、大运河这类宏伟工程时,高清卫星影像更加凸显了上述空间文化符号的整体感和新奇感。系列短视频第18集《北京长城520》中,吉林一号宽幅01B星拍摄了北京域内长城520.77公里全貌,呈现出其与横亘在中国北方土地上其他长城的空间关系和战略意义。第20集《凤舞国门 未来已来》中,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和北京三号卫星的多张遥感影像展现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2014年开工建设到2019年通航投运、从一片平地到超级工程的全过程,让中国技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系列短视频累计使用高清卫星影像近200张、卫星漫游视频超20G,通过应用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北京三号卫星、吉林一号等卫星的遥感数据,全景式展现北京发展成就,实现城市形象在空间感知和历史变迁上的传播效能最大化。

“瞰·北京”系列短视频以北京发布、光明网为首播平台,以北京市新媒体矩阵、境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等海内外平台为传播主阵地,既创意展示了北京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北京近些年的发展成果和标志性事件,也充分讨论了文化产业与古老城市的多元融合、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热点议题,进一步拓宽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空间。

短视频中八达岭长城卫星影像。资料图片

媒介的发展进化、受众对于信息接收和传播行为的改变,影响着传播的平台、形式和话语。系列短视频第1集《你好!副中心》中,3分半时长的视频通过大量的高清卫星影像、清晰的数据罗列,以及明快的叙事节奏,展现出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副中心“一小时交通圈”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卫星数据+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的突出优势。第2集《夜光见证 闪耀北京》没有一个白天的镜头,以卫星的“眼睛”注视北京的夜晚,以灯光的亮度透视北京的地区发展和文明进程,在“陆地星河”中开拓城市形象建设的全新空间。

卫星数字融合短视频以其区别于大众媒介时代城市影像实践的本质属性和巨大优势,已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传播新阵地。城市形象传播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形象视频化传播的媒介变革特征,充分激发和调动多元主体的创作活力。而提升城市文化附加值和外溢效应是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的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好卫星数据和短视频,为从城市文化资源挖掘到城市形象特征提炼,再到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衍生性转译提供可行性条件。

以声音为中介展现城市的气质

“瞰·北京”系列短视频通过声音采集技术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声音元素纳入城市形象传播之中,突破既往城市形象宣传片中“视觉中心主义”的创作藩篱,引入声音视角,并以声音为中介勾连城市与城市居民的地域感。

城市形象传播面临如何通过感官平衡达到媒介生态平衡的问题。“瞰·北京”系列短视频第19集《声入北京》中,雁栖湖的雁鸣声、大兴机场飞机起飞及地下轨道交通的轰鸣声、与“双奥之城”有关的多种语言的欢呼声和呐喊声等众多声音元素,成为人们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一条听觉通道。城市形象传播主体之所以如此重视听觉维度,与声音相较于视觉的感知优势相关——当我们细“听”北京的各种声音元素时,仿若漫步在北京城市街头,会产生置身其中般令人愉悦的“叠加感”,受众在通感状态中立体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短视频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卫星影像。资料图片

而对于了解和熟悉这些声音元素的本地居民而言,声音会成为一种新的中介,勾连起个体的主观经历、北京的历史过往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声音与特定地理空间产生某种文化意义上的连接。同样,对于初到北京的人来说,这些声音也可能成为受众进入地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独特引介。

以“可爱”为中心共情传播

“瞰·北京”系列短视频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国家植物园中的巨魔芋,甚至一条代码为叙事主体,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和颇具“萌”感的表达诉诸人类的共同情感,借以展现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的丰硕成果、凝心聚力打造科创高地的决心,进一步塑造和传播可爱的城市形象。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可爱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识别,也具有较强的说服效果。有研究将可爱传播视为共情传播的一种,提出可爱传播是以可爱信息为中心展开的传播活动,是塑造可爱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系列短视频第4集《跟着大鸨游北京》中,沿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北京行”足迹,人们真切感受到北京的自然之美,突出展现北京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在第8集《Hello!北京》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呈现一条代码的拟人化形象——从卫星发射程序到人工智能智慧大脑,从无人驾驶的传感器到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这条代码穿梭在北京代表性的科创成果之中,充分展现出北京这座科创之城在科创自主性和国际话语权中的提升蝶变。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以“可爱”为中心的共情传播,使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被迅速拉近,进而对信息内容产生兴趣、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横亘在异质文化之间的鸿沟更易消解。受传者基于情感的一致性在解码过程中对信息内容形成某种身份互认,这也是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追求的主要目标。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8日 09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