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头条丨文化周刊 | 端午多诗趣 海南乐事多
原标题:文化周刊 | 端午多诗趣 海南乐事多
■ 张意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荔红粽香,又是一年端午。
自古以来便过得郑重,不独在宴集仪式、佩戴挂件上很讲究,赛龙舟,唱龙歌,洗龙水,斗百草……喧阗欢悦的气氛在书卷中流淌而出。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琼州各个城乡聚落在端午之前开始各种准备。琼州人用木头雕刻龙首龙尾,放到当地庙中供奉,并唱“龙歌”来欢迎。鸡也被抛入河里“洗龙水”,浸染了神圣的气息,再加以绘饰,为“端阳食会”的到来作准备。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四,大家轮流到“会首”家唱饮。会首提前作歌词,写在帕子上打结悬挂在龙座前,只露出韵脚一个字,等入会的人“度韵凑歌”。猜中的字多,彩头也多。明正统九年(1444年),丘濬即将参加乡试,其兄丘源是当年会首,暗地作词“丘家今岁占龙头”,没想到唱到了第三人就全猜中了。秋闱乡试,丘濬果然高中解元。后来,丘濬诗中“乡歌暗射帕中词”一句,说的就是这件妙事。
丘濬与府城东厢的攀丹唐氏世代交好,唐氏八世祖唐敬为宣德元年举人,出身太学,曾任湖广衢州府通判,卸任归田后,丘濬以《唐衡判敬归田诗》相赠:“寒食清明都已过,枝上榴花红朵朵。龙舟击浪去如飞,鼍鼓喧天槌欲破。掀髯岸帻坐船头,指挥白羽横中流。锦标入手拍掌笑,楚声一曲带醉讴。向晚拿舟沙嘴泊,开筵把酒争酬酢。厌厌不醉夜不归,人生无如归田乐。”
据说划龙舟的习俗起源于渔民竞相出舟,而生活在江海边的人们对水格外亲近,也在这种竞技活动中迸发出搏击江海的激情和活力。“龙舟”或有古代图腾崇拜的遗留,包含了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丘濬诗中描绘的便是榴花红艳的端午时节,意气风发的琼州健儿们龙舟竞渡,锣鼓喧天,不醉不归的欢乐场景。
明代才女冯银是琼山教谕冯源的女儿,许配给攀丹唐氏唐继祖,诗笔稳健,语言流利。她的《端阳竞渡》一诗中,不仅写了男赛龙舟,还写了女斗百草的民俗场景:“端阳竞渡楚风存,疾较飞凫夐出群。棹起浪花飞作雪,竿飏旗彩集如云。一时豪杰追卢肇,千载忠魂吊屈君。两岸红裙笑俚妇,那知斗草独笼芸。”
诗中先写了赛龙舟的激烈场面,而后自然引入唐代卢肇的典故。卢肇有志向有文才,取得功名后,被邀请看龙舟竞赛,有“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之句。他是海南“五公”之一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却不介入党争,品格操守可见一斑。
尾句写的斗草游戏,不同地区有不同玩法,而能让女子们笑得那么开怀的比试,应该是有人寻到了韧性强大的草茎,互相拉扯得对方前俯后仰吧。
清诗中端午的欢乐不减,除了沿袭传统习俗,还多了些意惹情牵。
清代道光年间拔贡王廷傅描写过斗歌的场面:“处处迎龙竞胜游,示将歌韵任人求。谁能度韵歌声和,笑把金钱按韵酬。”(《海南竹枝词十二首》)即民谚所谓:“未斗龙船,先斗龙歌;欲求钱帛,中字须多。”
冯耿光(咸丰年间琼山拔贡)曾作两组七绝《端午杂咏》与《荡龙船词》,幽婉多情。《端午杂咏》写女子在端午沐浴、插艾,登楼倚栏看心上人赛龙舟的情形。《荡龙船词》以琼山白沙(今海口市美兰区白沙坊社区)赛龙舟的场景为依托,写了一对荡龙舟的青年男女欲说还休的小纠结,“想向前头听一曲,怕与郎艇又相逢”,撞见了顿生羞赧,忸怩不安;“毕竟绿波留不住,愿郎同乞夜来潮”,不得见又漫生期盼,怅然若失。(张意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