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流动儿童阅读教育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体系的蓬勃发展,未来人才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与升级,社会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素养教育”正是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一个与当前教育体制互补的方式,也是当前教育界热门的话题。

而 阅读是人类获得文化知识,进行信息传递,参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媒介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欧美国家、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越来越重视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研究,并 通过改革课程和其他措施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 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体系 ,并在自主发展方面强调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同时 我国也在不断探索更为优良的教育模式和改善教学评估体系等。

通过多方探索与努力,我国的学生阅读素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为了更加切实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水平,各界学者纷纷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探讨与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 在PISA进行的第6次国际学生阅读素养的测试中,中国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较低。

无论是从单项测评上,如提取和检索能力、整合和解释能力、反思与评估能力,还是从整体表现上来看, 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水平。

我国内地四个省市的学生代表中国学生参与PISA测试,在此次测试中, 我国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总体分数均值高出OECD各国平均水平68.1分。

虽然我国四省市的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阅读素养水平成绩显著,但 是从我国整体学生来看,其阅读素养水平在国际上依旧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在此背景下衍生出“流动儿童”这一群体。

流动儿童群体由于其数量众多且引发的社会问题庞杂,因此 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和学界重视的研究对象。 在对流动儿童的诸多关注中,其教育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虽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的关注, 当前的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已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但该群体仍然面临着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学学校实力薄弱以及社会支持资源少等困难。

对流动儿童而言, 教育是其自身和家庭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也是个人获得成功生活与发展的基础 ,因此仍然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加以重视。

阅读素养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素养水平的基础 ,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小学阶段是阅读素养发展的黄金阶段,其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同时, 结合流动儿童群体面临的问题来看,培育和提升我国流动儿童的阅读素养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

实践意义

研究的实践意义具体如下:

(1)本次研究使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持续关注于流动儿童的素养教育问题。

(2)本次研究也是社会工作群体向社会发出信号的一次研究, 使得更多的社区开始着手于解决本社区内的有关流动儿童的素养教育问题。

使得 流动儿童群体感受到来自社区以及社会的关爱与支持的同时能提升自身素养 ,能够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3) 间接为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同行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提供经验参考。

(4)研究有助于 加快我国素养教育的发展 ,流动儿童作为一类规模较大的群体,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若是社会工作者能以自身力量去培育流动儿童的素养教育,这样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了社会素养教育的发展,也可为其他学者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同时, 对社区基层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五方价值共享的合作模式 ,共创社区教育新生态的做法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

研究结论

1.有助于满足社区流动儿童的学习与阅读素养提升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社会工作方法介入X社区流动儿童素养教育,推 行并运营一系列的素养教育公益课堂, 以此为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素养课程和其他延展活动等。

从预计的项目产出看,该项目整体的第一阶段的服务时长为152课时,参与服务90人,项目预计提供4类素养教育公益课堂服务。

同时,该项目的服务周期为3年,预计该项目整体服务的直接受益总人数有1200人,间接受益总人数有3600人(其中本地儿童100人,流动儿童3500人)。

大致 满足了社区内流动儿童对教育服务的需求 ,并且打算在项目结束后为流动及城市家庭和其他社区成员持续提供间接的素养教育服务。

2.社会工作对提升流动儿童阅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伦理体系有助于社工为流动儿童群体提供素养教育服务。

正如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所指, 社工相信流动儿童的潜力和优势并帮助他们获得自助的能力。

在社会工作的伦理体系中,社工 注重服务对象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本 ,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并且流动儿童在素养教育项目服务中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实践层面, 社会工作也可以使用自己独特的专业方法,切实帮助流动儿童提升阅读素养水平。

通过该项目服务的开展,可以发现 该项目服务在帮助流动儿童提高阅读素养水平方面是有成效的。

流动儿童在 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自信心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前期通过 文献法、问卷法和观察法 对流动儿童的阅读素养情况与需求以及社区的阅读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了解。

项目中期,根据项目服务方案,运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相结合的专业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介入,可以有效使服务对象的阅读素养获得提升。

流动儿童素养教育服务项目并不是一个简单易操作的项目 ,也并非通过一次短期的服务就能达到理想的服务效果,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持续的进行介入服务。

而社会工作 有计划、有目标、也有能力 进行这个项目工作,社会工作的社区教育与学校传统教育不同,社会工作在学生素养教育模式上更加注重素质结构和能力机构的培养和塑造。

因此, 社会工作在提升流动儿童阅读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3.社会工作技巧方法对流动儿童阅读素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社工在设计项目方案时, 运用社会调查、需求分析等社会工作技巧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

从而匹配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服务对象能力,并能够 吸引服务对象参与的课程服务和小组活动。

在服务过程中, 社工积极运用多种专业的服务技巧 ,例如社工运用鼓励的手段,积极引导小组成员主动表达自我等。

最后,在X社区众多的教育服务中, 流动儿童素养教育服务项目相对而言比较规范、专业。

无论是 服务内容的系统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还是多元主体共同合作 ,致力服务社区内的流动儿童。

以及从方案设计、服务手段和资源链接的模式上,都对社区教育服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致力培养社区骨干志愿者,助力项目持续开展

建立和培育志愿者讲师队伍,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工作介入当地社区教育时通常会面临人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不足,因此 建立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能够为项目服务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在流动儿童素养教育服务项目中,项目社工在进行志愿者讲师管理时,对志愿者讲师进行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以及服务内容的相关培训。

建立明确的志愿者讲师服务制度,以保证服务质量。

同时还 建立了志愿者讲师成长体系 ,例如星级讲师成长、助教成长为主讲师等,让志愿者讲师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成长。

而志愿者绝不等同于免费的劳动力,因此在该项目中, 项目还为志愿者讲师提供了薪酬奖励。

根据 不同的服务质量,提供不同等级的薪酬奖励 ,以激发志愿者讲师们把更多的活力投入到服务中。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阅读素养教育的反思

1.社会工作理论运用的反思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运用 与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通过这一理论可以让社会工作者 充分了解6-12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存在的矛盾 ,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和方案。

在人格发展理论中, 6~12岁的儿童在此阶段成长中会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工 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如画画、敢于分享表达以及完成游戏任务等,发展自我满足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针对该学龄阶段的儿童,社工也选择了 具有艺术、审美、乐趣与教育意义 ,且难度适宜的主题绘本作为阅读素养教育课堂的服务资料。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也加入了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从“告诉我正确答案”变成“教会我方法”。

社工在教育服务过程中 更加尊重儿童看问题的视角,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思维 ,对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不同心理需求,社工予以理解并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与启示社会学习理论在实务过程中的 运用主要表现在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四个方面。

社工以此理论作为实务的理论支撑,认为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和表演者 ,相信儿童通过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正向行为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奖赏,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不仅 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改变和塑造新的行为 ,而且强调 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尊重了人的尊严和主动性。

在阅读素养教育课堂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中,社工和讲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启自我探索,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学会识别心情和感受。

读懂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同时,在识别心情和感受的环节中,社工通过游戏的形式,创造环境氛围,学生们相互影响,使其能够积极表达出当时自身的情绪。

第三、第四次课中社工和讲师主要是让学生们观察学习主题绘本里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 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同时在观察学习中,习得正向行为。

例如在《南瓜汤》主题绘本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阅读、学习和观察主人公的故事与画面,了解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合作、冲突的状态,以主人公为榜样。

从中 习得处理朋友之间的冲突和维护友谊的方法 ,社工和讲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演练来强化自身学习的结果等等。

社工将社会学习理论的知识贯彻在实务中,得到积极响应 。因此可以知道, 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指导教育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同时,在小组实务中有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和榜样作用,这也有利于社工使用该理论进行介入服务。

但是, 社工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全面掌握该理论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强调了人读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模仿学习可以习得新的行为方式。

但是 社工很难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的因素以及学习强化的程度作出很好的预判。

2.社工实务过程的反思

虽然本次项目服务在提升流动儿童阅读素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仔细回顾整个服务过程,依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素养课程环节设计和时间安排尚需改进。

该项目的素养课堂教育课程是有出资方提供,虽然社工在培训志愿者讲师时告知讲师可以根据课程纲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服务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但是 在执行过程中,易出现服务时间超长现象。

有时候讲师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能完成课程任务,常常会省略一些服务环节,或者是 粗略讲解课程内容,从而使服务质量消减。

因此,在服务结束后向志愿者讲师问及现行的素养教育课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做的改进。

希望课程的计划 可以再精致、更加细化、深入和有针对性一些 ,然后能有更多的时间供讲师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学习。

同时,在服务结束后针对家长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 有65%的家长建议项目社应合理安排服务内容。

其二, 未能与学校教育建立有效链接。

学校、家庭以及朋辈群体等微观系统,以及社区等外部系统是儿童最经常接触的系统层面, 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第三种教育形式。

应该把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充分地、共同地互动,促进儿童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在实务过程中发现,除了在项目前期的服务对象招募工作环节中社工与学校有联系外,在其他环节的服务过程中, 社工未与学校进行很好的联接,处于割裂状态。

因此,在现阶段下的项目服务中,素养教育只在社区和家庭这两个范围内进行, 忽略了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其三,在项目实施的中期, 出现人员配置不当和工作管理松散现象 。因此,由于实际工作人员减少,没有及时做好人员分工管理工作。

同时,曾有一段服务时间出现社工将主持和服务工作由志愿者讲师负责,认为到服务中期,志愿者讲师可以把握服务方向和内容,社工可以适当退出中心位置。

其实不然,对于该项目而言, 每一个志愿者讲师甚至包括每一个社工,都是“新人”,在此服务领域中都缺乏经验。

因此 社工应该全程紧跟项目服务流程,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并从实践中收获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个项目服务阶段,做出改进和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