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中的消费金融:发展与责任

作者:董云峰


(相关资料图)

编辑:叶冬

去年底以来,随着全面回归“拼经济”轨道,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份子,作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润滑剂,既迎来了任务使命也迎来了发展空间。

然而,一些长久困扰消费金融发展的“顽疾”,诸如在营销、贷后等环节的不正当、不合规行为,依然广泛存在,不仅影响着全行业的社会形象,也制约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据北京商报近期开展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有半数被调研消费者认为能通过营销信息满足自身借贷需求,也有半数人认为被借贷营销频繁打扰;有近4成被调研消费者直言分不清贷款机构是否正规,对消费金融服务的合规性缺乏认知和感知。

该调研引起广泛关注,4月14日,“为什么要认清正规的贷款机构”这一话题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可见,尽管消费金融服务已非常普遍,但大众的认知程度还非常粗浅,迫切需要在金融科普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事实上,这正是新成立的金监总局的重要使命。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央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均划归金监总局,由此将形成一个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体系。我们所熟悉的诸多金融展业方式,很可能面临重塑。

在这个重振与重塑的转折路口,唯有更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才有空间和未来。

01

任重而道远

围绕“负责任的消费信贷”这一主题,2023年3月,北京商报通过5000份问卷进行了调研,其调研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最新面貌。

这份调研显示,在5000名被调研的消费者中,持有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信贷产品,占比超过85%;持有1-3个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者,占比接近52%;同时拥有4个以上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者占比超过3成。这表明,消费金融的普及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成为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调研数据,最常见的信贷推销方式(多选)中,“短信推送”“电话推销”以及“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美团、饿了么、滴滴等平台导流”等三类推销方式占比较高,均达到35%左右;其次为“电视、视频网站、地铁、公交站广告展示”和“浏览器和应用市场推荐”,占比分别为24.87%和14.12%。

谈及对信贷产品营销的感受,面对“挺好”“正常”“不好”“很不好”等四类选项,消费者投票占比较为均衡,均集中在20%-30%。换句话说,半数被调研者认为被借贷营销频繁打扰,有诱导贷款和诈骗的可能;也有半数认为推销为正常情况,能够通过营销信息满足自身借贷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所使用的消费信贷产品缺乏充足了解,包括机构性质、贷款利率等基本信息。近4成被调研的消费者认为自身并不清楚,选择了“分不清机构之间的区别,只要能给好的额度和利率就行”“只要有名气的公司就能放心借”对应选项。

这可以解释,不少消费者往往会被一些不合规平台的低利率宣传所迷惑,陷入超高利率骗局,或者是被无资质贷款平台所吸引,遭遇所谓的“会员费”“激活费”等套路,造成自身资金损失。

究其原因,既在于消费者自身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另一方面也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秩序不够规范有关。实际上,纵使在监管严格的银行业,消费金融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消费投诉最集中的领域。

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去年四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69555件。其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29981件,占投诉总量的43.1%;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8545件,占投诉总量的41.0%;二者加起来占比高达84.1%。

概言之,尽管近些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实现了飞跃,但从服务质量来看,距离负责任的金融服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也是下一发展阶段的重点。

02

酝酿与探索

更负责任的金融服务,已然是消费金融机构的必答题,这也意味着一次深刻的重塑。而监管层面早已开始着手相关工作。

去年9月底,央行在《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中正式引入“金融健康”概念。央行指出,普惠金融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这要求更加关注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

根据《报告》,央行研究将金融健康的理念要求融入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融入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融入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方面。

在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引领消费金融公司规范有序发展》中,银保监会非银部表示,将引导消费金融公司秉持责任信贷理念,提升细分市场和客群的能力,向适合的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避免因过度下沉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陷阱。

从行业实际来看,当前亟需一套权威、简明的消费金融行业服务标准,让消费者可感知、可参考,进一步涤除不合规以及残存的不合法消费金融活动,推动行业去芜存菁。

对此,银保监会于2021年出台《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作为消保评级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文件主要围绕金融机构的对内治理展开,公众和消费者难以直接了解和感知,也难以用作参照指引。

对于消费者来说,监管规则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引导、规范及其效果,最直接还是体现在他们能感知到的产品服务上。

近年来,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的一些探索和成效,或许可以成为制定“负责任的信贷服务标准”的参考,并且在机构侧、消费者端都能应用。

例如,为了帮助用户形成良性消费、制定合理的还款安排、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包括蚂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均在产品上为用户提供了包括额度管理、还款提醒、账单助手等在内的多种辅助管理工具。

以花呗为例,截至目前,约2亿用户开通了账单助手功能。这些用户中,大部分会自主设置自己的理想金额,其中超过7成用户实际花销均不超过自己设置的理想金额,有较好的理性消费自我管理意识。

来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跟踪调研显示,账单助手的提醒提高了用户对个人消费的敏感度,使其更加合理规划消费计划,平均减少了19.6%的月度总消费。而更理性的消费,也推动了更良好的还款行为——使用了账单助手的实验组用户的逾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3.7%。

“设计金融制度的过程很艰难,它需要容纳无数人性的缺陷。”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罗伯特·席勒写道。

更负责任的消费金融,建立在更克制、更有度的市场主体之上。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征途——唯有重塑,方能重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