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讯:倍轻松不轻松:马学军学历为职高信营销不信研发 业绩同比下降225.7%
倍轻松上市第二年业绩就变脸,高毛利率却难盈利,究竟是不是智商税
来自:未来商业报道
倍轻松,肖战代言,人气产品有颈部按摩器、智能艾灸盒等。按理说,在去年疫情之下,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更为积极,利好卖保健类产品的公司,但就是这样,也没能让倍轻松获得一份不错的业绩。
(资料图片)
这两天,倍轻松发布了截至2022年业绩快报,除了营收同比下降24.28%外,公司净利润为-1.155亿元,上年同期为净利润9186.19万元,同比下降了225.76%。这是2021年7月上市的倍轻松发布的第二份年度成绩单,也意味着公司上市次年业绩就变了脸。
倍轻松的股民们心凉的不仅是业绩,从股价层面来说,大概上市即巅峰了。当时,倍轻松一度涨到近170元,如今,公司股价已经缩水近7成。
反过头去看,在安信证券的助力下,倍轻松之前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但公司多方面仍旧是被诟病的,包括研发投入不足、把大部分募资用于营销和门店建设。职高毕业的马学军创业故事确实励志,但登上资本市场的倍轻松,要怎么续写这个励志的故事,起码业绩要说话。
毛利率不低、净利润为负
倍轻松成立于2000年,是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在2018-2020年期间,倍轻松也曾有过一段“高速狂奔”的红利期,公司在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上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与此同时,倍轻松的另一财务指标也备受关注,那就是毛利率。此前的公告显示,倍轻松头部按摩仪产品2018年的单位成本为343.45元/台,而售价单位为1295.15元/台,中间毛利900多元,也就是说倍轻松卖一台按摩仪赚的钱要远高于大牌企业卖一台电视、空调。“倍轻松产品成本300元售价高达1000多元”的话题还曾登上微博热搜,年轻人们也在好奇,倍轻松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2018年至2021年,倍轻松的综合毛利率分别达到58.19%、60.93%、58.36%、56.73%。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是近60%,在硬件行业里也是少有的。
可即便毛利率如此之高,倍轻松还是走到了“亏损”这一地步。根据公司的业绩预告,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008亿元,上年同期为11.895亿元,同比下降了24.2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55亿元,上年同期为净利润9186.19万元,同比下降了225.76%。
对这一业绩,公司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董事长职高毕业、重营销轻研发
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里,倍轻松还挺特殊,原因就在其创始人的学历。据了解,作为一家科创板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马学军的学历为职高,这种情况在科创板公司中比较少见。
此外,倍轻松在招股书中自称是一家研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但这家公司“高新技术”的标签却屡遭诟病,甚至被指根本不符合科创板的科技定位。
这是公司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的专利情况。虽然公司累计获得了多项专利,但大部分都是较容易取得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占比相对较低。
从研发来看,倍轻松2019年以来的年度研发费用分别是4066万元、3689万元、4720万元、3031万元(2022年上半年),同期相当于总营收的6%、4.4%、4%、6.6%,低于大部分科创板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
研发不舍得,销售费用很放得开。根据财报,2018年至2021年,倍轻松的销售费用屡创新高,分别为1.83亿元、2.87亿元、3.42亿元、4.85亿元,销售费用率达40%左右,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
倍轻松在公告里说,公司销售费用率较高,且高于可比公司,主要是销售模式存在差异。公司直销比例较大,在直销渠道下,公司线上平台的推广费和线下门店的租赁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出较大,销售费用率随之较高,而可比公司直销比例相对较低,销售费用率也随之较低。
曾经,倍轻松借力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门店,试图打造自己高端商务的口碑,但经历疫情后,这些位于交通枢纽的门店,也成为了公司的拖累。
倍轻松也在进行关店调整,同时增加加盟模式。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去年6月底,公司线下门店合计202家,其中线下直营门店174家,线下加盟门店28家。线下直营门店中,购物中心门店107家,占比61.49%,交通枢纽门店67家,占比38.51%。对比来看,截至2021年末,公司直营门店为186家,其中购物中心门店数量为108家,交通枢纽门店数量为78家。
在此前的招股书中,倍轻松曾表示将使用募集资金开设248家直营门店,但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会不会按原计划实现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了。